如果一家工程建设企业只有一个项目,想赚钱、盈利并不难。
老总可以自动降维为项目经理,驻扎现场,抓好各项经济、经营工作。
比如追加的施工,及时推进变更、签证、补充合同。
监督大宗材料、机械施工、劳务分包等的比价、洽商、合约、入库、结算。
严把安全、进度、质量关。
但当项目不只一个,挑战就来了。
怎么保证每个项目盈利呢?
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是这些年很流行的解决方案。
好处是快速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复制。
只要有项目经理的人才储备,企业可以承接的项目数量是上不封顶的。
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企业各项资源循环、滚动、交错使用,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劣处是把项目的经营状况寄托到了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上。
一旦经营失控,项目经理往往无力承担经营失败、亏损的风险。
最终还是企业兜底。
假设企业有10个项目,7赚2平1亏,那还好。
如果反之,那就是重大灾难了。
而这几年,因为市场、成本等各方面原因,众多施工企业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所以在大家寄予期待和厚望的2023年,施工企业的经营重点必须是:如何保证工程项目能回款、能赚到钱。
在此分享自己的观点:
依托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是今年所有施工企业,尤其是民营施工企业的经营关键。
当然,精细化的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之间必须达到动态平衡,不可简单粗暴地为了降低成本而把管理规则定得过于死板。
比如曾有一家客户曾规定:所有材料进场数量,不能大于计划数量。
一次,一车混凝土到了现场,准备浇灌了。
材料员做入库单,结果累计入库量比计划量超了3立方,无法入库了。
材料员赶紧打电话给公司申请,管理系统中做变更申请,办完一系列手续才能完成入库。
像这样的设置就不可取。
表面上看达到了成控效果,但其中所浪费的管理成本,其实远高于材料成本。
所以对内:把目光聚焦于每个成本点,找出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对外:把重点放在项目经营,拓展每个增值点。
开源、节流,是每个民营企业都应该秉承的经营策略。
当然,如何做到细抠成本点、增值点?下期接着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