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来临,哪些行业迎来转机?2023年普通人的财富指南

自2023年1月8日起,国家正式对新冠感染由“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降级为“乙类”。

这意味着,我们永远告别了“全员筛查核酸”,“强制隔离”、“健康码”也将成为历史——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后疫情时代”。

虽然不可否认,目前很多地方仍然处于疫情的高峰期,街道冷清、医院却人满为患。

但是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判断,那就是这种现象并非常态。一两个月之后,城市就会恢复往日的烟火气。

而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则更早地捕捉到了这一讯息。

自从11月11日“防疫优化20条”公布以来,虽然现实中的疫情很糟糕,但是沪深300指数却在年底前逆势上涨5%,反映出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

作为社会运行的一份子,身处于“后疫情时代”,国家的防疫政策变了,普通人的财富、就业与生活会如何变化,我们自己也需要了解。

所以今天,柏年就带大家梳理一下,疫情之后哪些产业和领域将迎来改变?普通人又会迎来哪些新的机遇?

改变一:餐饮、旅游业

要说过去3年,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是什么?餐饮业首当其冲。

以2022年4月份上海疫情为例。受封城影响,当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48%,住宿餐饮业收入更是同比下滑69%,意味着过半的从业者基本上处于绝收的状态。

而过去三年遭到封控的城市,不止上海这一家。

断断续续的封控,以及进门吃饭还要查健康码和核酸证明,极大的影响了餐饮业正常的经营逻辑,让这个号称“永不衰败”的行业进入寒冬。

寒冷的气息都体现在了股价上。

作为行业老大、在香港上市的海底捞,2019年底时每股价格还有30港币,2022年3月份最低谷时,只剩下每股10港币。

知名餐饮企业全聚德A股上市,2019年底时每股10块钱,2022年4月份每股最低跌到7块钱。

头部企业都是如此惨淡,中国餐饮业里占主体的夫妻店、个体户有多达2000万人,他们抗风险能力更差,过去3年过得怎么样,有多少小店铺最后撑不下去倒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

但是,正所谓“否极泰来”,随着新冠管控的降级、以及疫情的逐步消退,海外地区的经验显示,2023年餐饮业的惨淡行情将发生逆转。

餐饮业将享受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第一波红利”。

以美国为例。

2021年夏天美国选择全面躺平,随后餐饮业出现强劲复苏。2021年全年,美国餐饮业营收额同比增长34%,高于总体零售业增速15个百分点。

2022年,美国餐饮业的红利依旧在持续。2022年1到11月份,美国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7%,高出总体零售业增速7个百分点。

除了美国,我们大陆周边地区的经济复苏形态,也大多类似。

参考中国台湾地区,2022年6月份中国台湾全面取消疫情管控措施,之后第一个复苏的产业也是餐饮业。

10月份,中国台湾批发零售业营业额,受全球经济衰退和居民收入下降的影响,同比下降6%,唯独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3%,显示出极强的韧性。

在韩国,我们都知道发生于万圣节期间的“梨泰院踩踏事件”。虽然这是一个悲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这也显示出韩国解封之后,韩国年轻人爆发出的巨大餐饮娱乐需求。

看完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例子,我们再回到中国大陆。

虽然现在大多数城市,仍然在疫情中煎熬,但是也有小部分城市已经率先走出了疫情。

例如北京,作为第一个迎来疫情波峰的一线城市,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根据北京交通部门的数据,12月17日是北京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当天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111万人次,达到历史低谷。

然而仅仅在两周之后的12月29日,这一数据就恢复到604万人次,恢复到往年的6成左右。

比轨交客运恢复更快的,是商场饭店的客流。根据朝阳区商务局的介绍,同一时间,北京朝阳区重点商圈客流数,已经恢复至往年的72%。

这背后代表着相当多北京民众,刚刚“阳康”就迫不及待地冲向饭店,享受着疫情之后的第一顿大餐。

这种心情我们也都能理解,毕竟康复之后想吃点好的,都是人之常情。特别是现在进餐馆,不再需要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让大家感受到了失去已久的自由。

但是在商业上,当一两个月后全国多数地区走出疫情阴霾,所有民众都抱有同种心情的时候,对于餐饮业而言,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商机,让2023年成为疫情以来最适合餐饮业开店与扩张的年份。

与餐饮业类似的,还有旅游产业。

携程数据显示,12月第3周,北京至三亚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46%,机票均价同比增长14%,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0%。

与之相对应的,是三亚机场进港旅客数量在12月23日达到单日2.5万人次,为近8个月来的最高峰,更是比11月份的5000人次翻了两番。

当然,刚刚康复、不用上班就冲去三亚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2023年元旦假期,作为疫情政策调整之后的第一个小长假,旅游数据也显示出快速复苏的势头。

还是参考携程数据,2023年元旦假期,更昂贵、费时的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近六成,比2022年元旦假期增长34%。机票、本地门票预订,对比中秋假期增长21%、33%。

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旅游业的景气要回来了。

改变二:医药与养老产业

虽然2023年经济复苏正当其时,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一波疫情过后,奥密克戎的影响就完全消失了。

从此以后,疫情将会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这种改变,大多体现在了医药和养老产业上。

在医药产业方面,最近随着全国迎来疫情波峰,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药品短缺”现象。

我们普通人感受到的,多是“抢药”的艰难。但是对于医药产业而言,药品脱销反而是一个赚钱的机遇。

在股市中,2022年10月份以来,A股医药指数反弹超过20%。许多著名医药企业的股价更是翻番,例如生产布洛芬的企业“新华制药”,股价最高上涨超过250%。

如此巨大的涨幅,除了用“资本炒作”等理由解释之外,也反映出这一轮医药产业所面临的“疫情红利”,可能并不是一次性的。

我在之前的视频《普通人的疫情应对指南》中介绍过,参考海外地区案例,奥密克戎病毒由于变异速度快,平均每5个月,其新变种就会带来一轮疫情。

对我们的影响打个比方,就好像普通人一般每年感冒一次。但是在和奥密克戎共存之后,大家平均每年要感冒两次。一次普通流感、一次奥密克戎。

在主流大众来看,这好像没什么,就是多感冒一次的事情。

但是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民众每多生病一次,就要消耗一定量的药品,意味着未来医药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这就好比口罩,三年前新冠疫情刚爆发时,大多数人认为出门戴口罩只不过是一个临时措施,那些疫情期间盲目扩产的口罩企业,最后都要破产。

但是结果表明,三年之后,虽然中国口罩产能翻了一番,但是由于口罩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出门不戴口罩就好像“裸奔”。

这种巨大的需求,让多数口罩企业至今也都活得好好的。

参考3年来口罩企业的发展经验,当我们选择与病毒共存后,想必医药企业未来也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药品需求增加,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对老年人的照护将变得更加复杂、花销上升。

随着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养老产业变身“朝阳产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易居中国的测算,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第二大产业。2025年,该产业规模还将上升至12万亿。

奥密克戎疫情到来之后,养老产业发展还将进一步加速。

举个例子,最近全国涌现出一个新的职业——上门照顾“小阳人”,费用每天300至500元,内容包括简单的洗衣、做饭、照顾宠物等。

这项服务,最大的目标客户就是独居老人。

因为年轻人即使阳了,症状也不严重,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独居老人本来生活自理能力就差,一旦染病,可能不得不请人照顾。

而这样一笔开销,对应的就是养老产业的市场增量。

进一步地,部分老年人康复之后,还存在新冠后遗症的问题。根据美国CDC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现后遗症的比例多达四分之一,后遗症包括情绪焦虑、睡眠障碍、肺功能下降等等。

很多老年人可能在阳了一次之后,就需要长久地请人照顾。对于我们中国发展不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改变三:房地产

2022年12月16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表示,房地产业的曙光已现。

这是郁亮继2019年喊出“活下去”之后,首次全面看多房地产业。

2019年,那一年中国房地产业还在高歌猛进,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近期10%。但是郁亮认为,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大拐点、以及人口大周期即将到来,因此开始公开喊话、看空行业。

事后证明,郁亮的判断是正确的。在2019年前能够果断收缩,不去赚最后一桶金的房地产企业,大多在行业寒冬中活了下来。

而像恒大这样一股脑扩张的企业,最后都撞上了南墙。

那么当时间来到2022年底,郁亮为什么又开始全面看多?这是因为政策风向发生了明显转变。

在万科股东大会前夕,国家高层发声,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时隔20年,房地产再度被国家认定为支柱产业。

在此之前,“金融16条”发布,监管层在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端,都对房地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例如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通道,就在关闭12年之后再度打开。

此后,位于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表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住房改善消费”,也给2023年房地产调控定了调,那就是进一步放松,支持房地产业复苏。

在这个指导下,年底前各地都拿出了相当重磅的政策支持举措。

例如重庆出台政策,表示居民将存量住房用作长租房的,可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计算,后续购房依旧享受首套房优惠政策。

毗邻广州的佛山,则取消了执行6年的限购政策。

而另一热点城市杭州,则下调了二套房首付比例。

2023年,随着经济复苏、居民预期改善,叠加上购房环境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宽松水平,房地产业有望出现回暖。

当然,这种回暖肯定不会像2015年“涨价去库存”一样狂飙突进。但是趋势的改变,足以让房地产链条涉及到的上百个产业、2000万就业人口渡过最艰难的时刻。

而对于有购房计划的刚需来说,2023年也是近些年来,最适宜上车的年份。

最后还是做个总结。

展望2023年,变化最大的三大行业:

一是餐饮和旅游业,将会充分享受疫情之后,民众消费复苏的红利;

二是医药和养老产业,反映出共存之后,疫情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长期影响;

三则是房地产业,在居民预期改善与政策烘托的双重加持下,地产产业链有望走出困境。

这三大产业,无论哪一个都直接涉及上千万就业人口,并且相比于芯片、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参与门槛并不高,普通人更有机会接触到。

其实说白了,柏年在上一篇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视频中也讲过,2023年,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拼经济发展”。

宏观地讲,国家是在追求一个更高的GDP数字;微观地说,那就是国家在将更多赚钱的机会,摆在普通人的面前。

现在,机会已经到来,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了。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小编寄言
本站信息均为整理而来,如有侵权,欢迎点击文章结尾的 举报 进行反馈。
作者头像
肥猫快跑创始人

创业巴巴是一个以创业、投资为主题的网站,旨在帮助更多人的成功创业。

上一篇:2898商机加盟网带你了解最新开店加盟方式(商机加盟好项目)
下一篇:2022年,让您摆脱债务危机的轻资产低投入项目(适合轻资产创业的项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