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即颜值
写论文,找不到选题,这很普遍;找不到好的选题,这很正常。
报课题,基本上一样,选题同样重要。
课题与论文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了论文就比较好申报课题了,课题立项了,就更好发表论文了,有了论文就可以准备结题了。
如何获取选题,或者说常见的选题途径有哪些?
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指南,教育部课题申报指南以及各省级哲社规课题申报指南。这里同时包含了同级别课题各类专项课题,例如教育学的教科规,马学科的思政专项、马中化专项和新思想专项等。
不管你申报哪一个级别的课题,国家、教育部和省级各类课题的申报指南都应该经常阅读,经常分析。尤其是将你这个学科近五年来申报指南列举的课题、立项的课题表格单独摘出来,已经立项的,你就不要再写了。还没有立项的,都有机会。
经常分析那些已经立项的课题标题,然后把申报指南中与你的研究领域最接近的进行模拟,尝试列举出一些标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两个。选择选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选题可以直接当成标题,不论是课题还是论文的标题都需要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细化。
看申报指南以及立项名单,主要看什么?主要是看那些选题已经被立项了,你就不要报了,但是相关的论文你倒是可以写起来了。还要看哪些选题没有被立项,这个选题,你倒是还可以写申报书。经常比较和总结,非常利于你的选题以及拟定标题。
第二,你的研究领域高质量高水平论文的余论中的启示。看本学科的论文,不但要看别人研究的什么,怎么研究的,还要看研究到什么进度了,还有哪些需要继续研究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点。
这个创新点和研究前沿,在哪里呢?一般高水平论文的结尾部分会有,一般水平的论文结尾草草结束,不讲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学术期刊的征稿重点。每一个期刊每年底都会确定第二年的主要栏目和主要选题,这些选题的论文,他们会特别优待。论文写出来就是为了发表,这个方向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第四,现实实践的困境、社会热点。有些问题可能你早就发现了,但是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引起重视,你的研究也很难获得认可。但是一个问题和现象已经爆发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可能去研究就太晚了。所以,一个现实问题处于上升期,是最好的选题。当然,只要这个问题一直存在,都可以研究,从关注度上而言,研究价值在中期是最高的。
那么,选题要把握哪些原则呢?
第一,立足于已有成果。你前期没有相关领域或者相关问题的研究,那么,研究根基就比较薄弱。如果申报课题,就算你论证十分精彩,逻辑十分清晰,结构十分合理,成员结构十分强大,时间安排十分理想,平台保障也是十分雄厚,评审专家也会打个大大疑问。你之前完全没有相关成果,凭什么能够完成这个研究?
学术论文稍微好一点,别人看不到你的前期成果。但是,这篇论文的深度和高度,可能需要花费更大更多的精力来提升。最好,沿着这个选题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慢慢地扩大交叉范围,进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都有你的成果。那么,以后报课题还是投文章,别人一检索就能找到你,就会增加很大的认可度。
第二,热点、地方特色、有新意,三者至少其一。这个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一般规律,因而热点也大致有个方向。即使你的研究并没有被纳入当前的热点,那么也肯定可以和某些热点进行结合。不论你研究什么,总会有陈旧的那一天,一般情况下,当一个问题研究相当成熟之后就很难出新意了。那么,就需要另辟新径了,不管是什么,总要看起来是新的。或者,一些地方性的课题或者地方的特色实践经验非常具有价值,这也是可以的。
第三,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新视角、新材料、新数据、新应用领域,至少有一个。创造一个新理论当然非常难,但是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引入到你的研究领域则相对简单一些(之前介绍过这是理论引渡)。当然,大家也可以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就更难了,这属于方法论级别的创新,比新理论还要难;同样道理,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借过来试试,也许可行。新模型就稍微简单一些了,诸多模型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和修正,甚至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建立一些模型。模型的核心就是逻辑,只要逻辑没有问题,模型就算是建立成功了。后续的检验可以不断优化模型,也许是你自己去做,也许是其他研究者来修正完善你的模型。新视角比较简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么,从不同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么,当然别人肯定也是把不同的视角尤其是比较好看的视角都写过了。那你就要找一个别人尚未使用的视角。其他的都是类似,也会更简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