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417名东莞市人大代表票决出了东莞市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根据票决结果,东莞市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为:强化医疗服务保障、深化教育扩容提质、加强民生兜底保障、筑牢市民安全防线、提升住有所居条件、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拓展惠民便民服务、支持青少年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打造品质都市设施。
强化医疗服务保障
建设东莞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项目。增强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保障能力,全市建成发热门诊(诊室)400个以上,实现日均接诊服务能力超过10万人次。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全市新增医疗床位1000张。加强重症、全科、儿科等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全市救治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健康档案,做好6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快推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建成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37个。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开展口腔种植收费治理,减轻群众费用负担。开展第四轮妇女“两癌”筛查。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筛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
深化教育扩容提质
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51所,挖潜扩容一批公办学位,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35万个,落实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巩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持续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每个镇街建设不少于1所课后服务示范校,全市打造不少于100个课后服务示范项目;推动全市不少于15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科学类课程探究实验室(或实验空间)全覆盖,大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
加强民生兜底保障
提高困难群众核心救助标准,关心关爱孤残困境儿童,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托起幸福“夕阳红”。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施校园融合无障碍改造。出台东莞市购买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政策文件,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寄宿托养和照护服务工作。
筑牢市民安全防线
持续推进全民反诈格局建设,全力保障群众财产安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根基。扎实开展食品药品抽检隐患排查工作。推动三类坝水库除险加固。对30万以上一线重点人群开展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强化社会面火灾防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住有所居条件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瓶改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年内筹集30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3000套共有产权住房,发放住房保障货币补贴不少于1000户。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保障房产交易安全高效。
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开展停车秩序严管示范路创建活动。持续推进交通堵点治理,新增完成不少于80处堵点综合治理。拓展全市停车资源,全市新增不少于10万个停车位。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拓展惠民便民服务
实施“民生大莞家”服务项目“三进”行动,推动项目提速提质增优。优化“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开展社保经办服务“社银合作”一体化网点建设。优化居民医保参保缴费方式,实现以个人为单位的参保缴费模式。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米”,推动全市不少于100个党群服务中心完成综合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推进“粤智助”平台10个本地事项的上线工作。打造“一件事省心办”城市,完成新增涉企业和涉个人的“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服务30项。加强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加强劳务派遣监管。
支持青少年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全市40%以上的镇街(园区)形成示范性亮点项目。打造市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对接省平台,为全市青少年提供无差别、同标准、高品质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综合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累计个案帮扶数增长15%以上。持续深入推进“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每年在全市机关企事业、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开发不少于3000个优质岗位。建成10个儿童友好示范镇街,100个儿童友好基地。市妇女儿童活动新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校园应急救护培训。
推进人居环境治理
完成36条农村黑臭水体提升整治。完成5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有效运行率达92%以上。提升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处置能力。清理整治不少于20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减少噪声扰民,营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打造品质都市设施
持续推行口袋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深化“供水一张网”,着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新格局。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市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工程、南城街道第一国际片区及周边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建成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梁锦弟 通讯员 莞宣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