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对很多人来说,闹元宵之后,这个年才算过完。
大家都逐步迈入了正常的工作节奏。比这节奏更早一些的,是杭城热闹夜生活的回归。
尤其是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夜市,不到一公里长的巷子里,霓虹灯下,人来人往,在陡峭的寒风中翻滚着热浪般的烟火气。
有人说,来逛逛夜市,就感到曾经的繁华回归了。
武林夜市负责人、武林路商务社区党委委员叶连忠透露,春节期间,武林夜市平均每天人流量都达到了七八万人。过年期间不少商户回了老家,留下来的90多个商户,平均每天营业额都能达到三四千元,有些商户的营业额更是翻了好几倍。
2023年,就这样火热开场了。
大年初六的武林夜市
新的一年徐徐展开,大家关注的那些夜市商户们,生意如何?新年又有什么新目标和愿望呢?
2月7日傍晚,小时新闻记者再一次走进武林夜市。
】编织兄弟守着爱心摊位
“生意能一直做下去,我们就不走了”
夜幕还没降临,赵希龙兄弟俩已经早早来到了摊位,从大大的编织袋里将一个个棕榈工艺品拿出来摆放。
表弟杨宏伟负责拿,赵希龙负责摆。
杨宏伟
赵希龙
小小的摊位准备停当就要开张营业了。
两个人都是残疾人,依靠编织棕榈工艺品为生。武林夜市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公益摊位,在最好的位置,租金全免。
自去年10月25日来到杭州,转眼间快4个月了。
赵希龙说,武林夜市的帮助支持,以及杭州的温暖,坚定了他们想稳定下来的想法。
这四个月里,他们搬了家。原本只租了一个月的房子已经到期。去年11月底,他们搬到了环城西路上的一个老小区,距离近,房租也不算贵。
在这个新家里,他们度过了在杭州的第一个春节。赵希龙的两个孩子特地趁放假从老家赶来,一家四口团聚,加上杨宏伟,吃了一顿东北特色的年夜饭。
杨宏伟在元旦前回了一趟老家,看看父母和孩子,待了四天就回来了。“疫情三年,就没在家过过年。”
问了原因,他倒是很直接。“过年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得把握住呀。”
在杭州,他们已经赚到了一些钱,尤其今年元旦过后。“跨年夜那天很火爆,我们就想着过年估计也不会差。大年三十和初一夜市不营业,我们初二开始摆摊,每天都能卖出去几十件,很受欢迎的。”赵希龙有点得意,虽然没有具体算过账,但是他觉得口袋确实比以前宽裕一些。
原本以为过年只是个短暂的高峰,没想到火红的生意一直持续到现在。“昨天(2月6日)下雨,人也还是不少。疫情放开了,大家都出门逛街了,只要人流动起来,我们就不愁没生意。”
说好等生意淡下来,杨宏伟还要回家一趟。这下回家的日子可不确定了。
赵希龙离不了杨宏伟。“摆摊要靠他,编织也要靠他,他动作快。我做一个小知了要花将近2小时,他半小时就能搞定。”赵希龙没有左手,确实有不少限制。
因为销量大,他们出货的速度也得跟上。
就连春晚,他们都是一边看一边乐一边编织。
“这活儿费时间,得抓紧时间编。我弟还想着做些新鲜的玩意儿,所以我们几乎是除了睡觉,就是编织。”
每天夜市摆摊结束,兄弟俩到家得11点半了。“睡不着,我俩就接着编,基本上到凌晨两三点才睡,有时候甚至编一整夜。”
摊位刚摆好,赵希龙就做成了一单生意。一位妈妈给儿子买了一只精致的编织龙,付了200元。
很多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看几眼,往往一看就挪不开眼了,“哇塞,这个也太牛了吧”,“这个可真的靠手上功夫呀”,“太漂亮了,编这个可不容易”,“别处没见过呢”……
杨宏伟不爱说话,在一边乐。赵希龙也高兴,他偷偷地说,这些夸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我表面上得装得淡定,其实心里乐坏了。这是对我们的认可。”
一边摆摊,一边现场制作,他们每天都会准备好新鲜的棕榈叶,各种小东西几分钟就能编好,比如蝴蝶、蝈蝈、螳螂、蚂蚱。
来买东西的顾客也很慷慨和包容。曾有一位客人花1000元买了一条龙。“他说是看了新闻报道特意过来的,一是自己特别喜欢我们的东西,二是想帮帮我们。”
赵希龙说,其实自己不需要额外的帮助,收获配得上真心付出就很知足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心怀感恩。”
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在夜市时间短,但是周围的“邻居”对他们都很照顾。杨宏伟回老家那几天,都是隔壁商户帮忙摆摊,掉了东西帮忙捡。“别看都是小事,还是很感谢的。杭州是真的好。生意能一直做下去,我们就不走了。”
】夜市上人气最旺的摊位
“元旦以来,每天备货都卖空”
再次见到手艺人徐海龙,发现他“搬家”了。
他的玻璃工艺品摊位从龙游路中段搬到了龙游路武林路路口,就在一口鼎的旁边。
还记得上次采访时,天气热,他手握喷枪,火苗窜得老高,靠近一阵儿就会满头大汗。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他还是相同的姿势,那团火照亮着夜市上最耀眼的这个摊位。
他正在赶制一只定做的蝴蝶戒指。
徐海龙是一名玻璃工艺品的制作人。他做的这个在玻璃工艺品制作中被称为“灯工”,以玻璃管为基材,在专用喷灯火焰上局部加热后,利用其热塑性和热熔性进行弯、吹、按、焊等加工成型。
17岁,他就开始学习“灯工”。他没想到,17年后自己成为了武林夜市人气最旺的匠人之一。
徐海龙性格开朗,时不时地哼着歌曲,讲述着自己这两年的变化:墨镜换过两副,摊位挪了位置,家人都阳了一遍,“2022年是最难的一年。”
因为疫情,去年上半年,夜市歇业了好长一段时间。徐海龙算了算,足足两个半月没有出摊。
“不出摊就意味着没钱挣。”不出摊也不能闲着,他一边继续做灯工,一边找兼职——那段时间他帮着人家装广告去了。
夜市恢复,一切都走上正轨。正当年底冲刺时,大家又都纷纷中招“阳”了。徐海龙在家待了12天才来夜市做生意。这一次他想开了,也不着急了。毕竟身体健康更要紧。“阳康后爬楼梯都出一身虚汗,刚开始摆摊那几天,人也感觉特别累。”
2022总算过去了。
大家满怀期待,果不其然,元旦是个转折点。
“元旦那天夜市里人挤人,生意好到不行。”更让徐海龙意外的是,“春节比元旦生意还要好,本身货准备的也不是特别多,每天几乎都卖空。”这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元旦后,他回了一趟江苏盐城老家,看了看父母和孩子。“这波疫情,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一家老小。这次过后,我觉得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努力赚钱,够花就行。”
大年初三,徐海龙重新开始摆摊,每天都有人排着队找他现场制作。“一直要忙到夜市快打烊了,我才停止接单,实在是做不过来,太满了。”他不禁感慨,“几年都没有这样的好生意了。”
真正的手工艺人,完全不缺乏关注。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路过他摊位的,都会停下来弯着腰仔细看看。
一家三口正在挑选,女孩看中了一只精致的黄色小兔子,可她想要粉色的。爸爸付了30元钱,一再强调,“她比较挑剔,款式要这种,颜色要那种粉色,不要搞错了呀。”
徐海龙浅浅地笑了笑,“记住了,放心吧!”
其实根本不需要强调嘱咐。“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个这样的,完全不用记都能做。”别看徐海龙是苏北大汉,但是心细着呢。曾有人评价他“善于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抽象时野性粗犷拙朴自然,具象时细致入微纤毫毕现”。比如,他做的“蚂蚁”长度只有两厘米,活灵活现;“螳螂”的触须比头发丝还细。多年下来,很多动物、植物的形象都已经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也刻在他的手臂肌肉里。
徐海龙现在还是租在九堡一处房子里。去年攒钱少,买房的计划又缓了一步。
不过,2023年开局不错,他信心十足,“生意好的话,就买房把老人孩子都接过来。生意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紧,回老家,在家人身边重新开始也不难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