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做国士,战死为国殇。精忠长耀史册上,万丈光芒。
----有感于电影《八百》的上映
在丁元英和芮小丹吃手擀面时候的那段关于影视剧行业的论述,到现在也依然管用的:
十几年的论断到现在都不过时,好剧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他的功效就是启迪人得觉悟,震撼人得灵魂,这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 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我们不能忘记,《天道》是2006年上映的电视剧,十几年过去了,影视剧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是亲历者。其曲线就是向上,向上,还是向上。
就我们国家现在的影视剧行业来说,我依然认为这句话是管用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生意难做,其实是选择行业的问题。等风来,或者抓风去。只是术的方式不同,其核心就是看好影视行业,哪怕是短暂的看好。
拿华语电影的票王《战狼2》为例,十几年前,有谁能想到一部主旋律的电影能揽下惊天的56亿票房?而且我敢断言,《战狼2》的票房记录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打破。
战狼2剧照
前不久,《绿皮书》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其中阿里影业就是这部电影的联合出品人之一。不仅赚得了票房 ,也赢得了口碑。
阿里影业的幸运使得中国电影届有了真正的全球的战略眼光,这种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绿皮书剧照
《流浪地球》的热播,最具有意义的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幻电影”的成功,一个是验证了这么多年“电影工业”的成果。如果,我们能够在电影板块中切入,不一定非得是独立的运营,只要其中的一个小小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就好。
可以这样说,未来的电影将是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即便受限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电影审查制度,也不可逆转这趋势。
如果将影视剧仅仅限定在电影,显然将影视剧狭义理解了。
近些年,很多人在吐槽,电视剧精品越来越少。使得一些出彩的电视剧一旦出现,就是现象级的,《都挺好》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就视媒而言,电视剧本身虽然受到网剧,或者综艺节目的冲击,但是确实会一直长青。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网剧了,从《余罪》、到《无证之罪》再到《白夜追凶》呈现的方式眼花缭乱,并且迅速分级,大有和视媒一较高下的态势。
余罪是第一部有影响力的网剧
还有一个热点就是综艺节目,从《爸爸去哪儿》、《跑男》开始,综艺节目在中国进入到黄金年代,其竞争也是非常的惨烈。好的优质综艺,总会被实力较大的财团拿到,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赚足人们的眼球。
总体来说,荧屏的竞争的力度和大咖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网络板块的网剧或者网综属于第二梯队,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参与电视荧屏的厮杀,可以看看网络板块的机会。
一个看着煤矿却写出漫天星辰的人
具体的做法是,不断在文字领域中寻找好的作品。率先拿到改编的版权或者承诺,就像那些猎手对待刘慈欣一样,一旦确立趋势,就迎头而上。
从辩证的角度看,运营其实就是传统行业中的营销。文字或者编辑才是真正的生产者。相对于资本的泛滥,好的文字作品才是稀缺资源。
我们试着梳理一下电影板块中暴品,来试着研讨一下整个的趋势:
喜剧《夏洛特烦恼》,开心麻花团队的开山之作,但后期一系列的作品渐渐势颓。
现实主义体裁《我不是药神》,新生 力量的威猛之作,可以看出来宁浩、徐峥对新人的传帮带。
历史体裁《温故1942》,可以 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电影,却卖不过《人在泰囧》。
科幻类《流浪地球》,校验了中国的电影工业。
主旋律《战狼2》、《红海行动》也成为了现象级别的电影。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 电影市场的去品牌化已经开始,信息的垂直化使得电影市场必定出现百花齐放的结果,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过度不可逆转。
四行仓库,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历史
从需求端考虑,是迎合。从主创方出发是创作。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市场都将成为驱动力 的核心因素。
祝愿《八百》能成为下一个暴品,虽然这个时代人们不需要扒拉灵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