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官宣新计划:新基建以“10倍速度”激发“洪荒之力”

3月29日下午,深圳宣布一个新计划: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政策解读!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泛在先进、高速智能、天地一体、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打造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实现5G用户占比超过80%,千兆宽带用户数突破300万,重点场所千兆公共WLAN覆盖率达到99%,部署物联网感知终端超过1000万个。

01、让市民充分享受数字社会红利

“《行动计划》坚持信息通信服务惠民为民理念,努力让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陈华平说,具体体现在网络基础设施质量和体验感的提升、网络提速和惠企惠民、城市物联感知设施的建设和智慧生活品质的提升等方面。

根据《行动计划》,深圳将实施千兆光网普及和百万用户全面提速计划。2022年,新增家庭及企业宽带用户套餐原则上500Mbps起步。2023年,新增家庭及企业用户套餐原则上1000Mbps起步。2025年,宽带用户接入速率最高可达现在的10倍。

在网络提速和惠企惠民方面,深圳将推动5G套餐资费逐步降低,为家庭及企业宽带用户套餐制定一系列托底政策;

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推出中小企业用户优惠加速计划;

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低于公众市场资费的精准降费政策。

据介绍,在疫情期间,深圳大力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积极为中小企业纾困,提供提速带宽优惠。同时为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流调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抗疫志愿者等提供抗疫移动通信爱心流量包,给予教职工等特殊群体网络提速优惠。

深圳将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打造城市千楼万物赋能工程,利用4G、5G、NB-IoT等技术,部署物联网感知终端达千万级,助力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陈华平表示,重点对全市所有家庭水表、燃气表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居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

02、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入企”

深圳高质量推进通信网络体系建设,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结合“千兆城市”和IPv6的试点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新城建等工作,打造“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体系。

对企业用户,深圳将推动大容量OTN节点向企业端下沉部署,提供万兆接入能力,支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上云带来的流量增长,保障企业高效就近接入。此外,将优选一批住宅小区、办公楼宇、工业园区,依托千兆光网,打造一批全光接入、全屋智能的示范应用样板工程,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入企”。

在支撑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将围绕大科学装置、超算中心、科研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互联互通需求,建设科技创新走廊超高速智能网络。加速IPv6商用进程,持续优化提升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服务能力,实现接入企业数不少于300家,接入总带宽达到18Tbps。

03、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

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5G基站5.1万个,5G用户超900万户,5G流量占比达30.78%。深圳5G建设在全国“网络领先、市场领先、应用领先”,2021年,深圳获工信部评选的全国移动网络信号质量测评“主要道路、商业场所、公园和地铁”等四个“卓越城市”称号。

据介绍,适度超前的网络建设部署和坚实的通信保障力量,已在深圳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本次抗疫中的核酸检测点、隔离酒店等区域扫码、上网未出现拥堵现象,居民区居家办公、上网课通信畅通有序。

今年,深圳聚焦打造5G精品网络,加大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推进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大型商场和商业街、医院、学校、文体场馆、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以及特定场景下的深度覆盖。

陈华平表示,同时推动5G异网漫游,逐步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乡村郊野等区域一网托底的移动通信网络格局。

目前,深圳已在各区的公共场所初步建设了一张公共无线局域网。接下来将推动全市人员密集、公共信息服务需求集中的区域,实现无线局域网高质量全覆盖,实现全网一次认证、无感漫游,打造高速率、高品质、可信安全、公益普惠的公共服务网,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信息消费惠民品牌。

04、超前布局未来技术

围绕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要求,深圳以创新为引领,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体现四大特点:

(一)目标定位高,对标国际先进城市与国内一流城市。

一是制定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20项量化指标,争取实现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全球领先、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城市要素数字化能力不断增强、数据和算力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化集约化成效显著;

二是高质量推进通信网络体系建设,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结合“千兆城市”和IPv6的试点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新城建等工作,加强信贷、奖补等专项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不好建、建不好、建不快等问题,打造“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体系;

三是提升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围绕大科学装置、超算中心、科研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互联互通需求,建设科技创新走廊超高速智能网络。加速IPv6商用进程。扩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节点布局、企业连接数量及交换容量,持续优化提升互联网互联互通能力,接入企业数不少于300家,接入总带宽达到18Tbps。

(二)联系民生广,坚持信息通信服务惠民为民理念,让市民充分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红利。

一是推动宽带网络提速扩面。实施千兆光网普及和百万用户全面提速计划,2022年,新增家庭及企业宽带用户套餐原则上500Mbps起;

2023年,新增家庭及企业用户套餐原则上1000Mbps起;

到2025年,宽带用户接入速率最高可达现在的10倍以上。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低于市场资费的精准降费政策,面向中小企业,逐步降低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市民观看超高清视频、体验大型体感游戏、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等智能设备更加畅顺,沉浸式体验身临其境的畅快

二是继续优化提升5G网络。2021年深圳获工信部评选的全国移动网络信号质量测评主要道路、商业场所、公园和地铁等四个“卓越城市”称号。聚焦打造5G精品网络、加大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推进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大型商场和商业街、医院、学校、文体场馆、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以及特定场景下的深度覆盖。积极推动5G异网漫游,逐步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乡村郊野等区域一网托底的移动通信网络格局

三是打造城市千楼万物赋能工程。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利用4G、5G、NB-IoT等技术,部署物联网感知终端达千万级别,助力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对全市所有家庭水表、燃气表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居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

(三)助力数字化,我们将深入实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推动五方面的数字化:个人数字化生存、家庭数字化生活、企业数字化经营、政府数字化治理和城市数字化孪生。

一是打造一批全光接入、全屋智能的示范应用样板工程。与新基建、新城建、家庭数字基础设施相融合,夯实生活空间数字化;

二是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新型工业网络技术,支持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优化工业现场设备的网络互联,实施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推动企业数字化;

三是智能算力设施部署。支持企业依托网络接入设施,在全市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重点发展超低时延绿色数据中心。推进深圳超算中心升级扩容,建设持续计算能力达每秒200亿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助力城市数字化;

四是车联网设施规模部署。统筹推进车联网和城市道路管理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构建低时延、大带宽、高算力的车路协同环境,在全市建设4.5万根多功能智能杆,推动车路协同场景应用不少于30项;

五是低空领域无人机网络建设。针对全市应急、公安、交警、城管、水务应用,开设全市无人机低空飞行航线,推进无人机物流网络建设,开展无人机配送物流社区、园区应用示范,建设200个停机坪点位。

(四)布局新技术,围绕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一是布局卫星互联网设施,支持企业参与卫星互联网设施建设,推进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建设;

二是培育未来网络设施。支持下一代光网络、可见光通信、第六代移动通信(6G)、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创新载体及相关基础设施试点建设等;

三是加快建设区块链设施,基于公共数据交换共享、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构建统一、集约的政务区块链平台。

下一步,我市将针对《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出台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扶持政策,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服务,加快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区”建设以及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问题(一)

《行动计划》政策发布之后,对于普通市民会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网络基础提升方面,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5.1万个,5G用户超900万户,5G流量占比达30.78%。适度超前的网络建设部署和坚实的通信保障力量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继续建设高质量、广应用5G网络,深圳的5G建设在全国“网络领先、市场领先、应用领先”。建设5G网络信号质量监督平台,与“深i企”联合开通信号质量投诉通道,及时发现和解决信号盲区覆盖问题。

二是加大千兆光网覆盖,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入企”。支持家庭和企业用户升级接入终端,提供端到端千兆业务体验,全面支撑超高清视频(4K/8K)、虚拟/增强现实(AR/VR)、全息投影等业务普及应用;

推动大容量OTN节点向企业端下沉部署,提供万兆接入能力,支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上云带来的流量增长,保障企业高效就近接入;

将优选一批住宅小区、办公楼宇、工业园区,依托千兆光网,打造一批全光接入、全屋智能的示范应用样板工程。

三是推动公共无线局域网全网品质提升。深圳在各区的公共场所初步建设了一张公共无线局域网。接下来,我们将致力推动全市范围内人员密集区域实现无线局域网高质量全覆盖,实现全网一次认证、无感漫游,打造高速率、高品质、可信安全、公益普惠的公共服务网,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信息消费惠民品牌,助力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在网络提速和惠企惠民方面,通过出台政策给予补贴,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实施千兆光网普及和百万用户全面提速,推动5G套餐资费逐步降低。在疫情期间,我们积极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中小企业纾困,提供提速带宽优惠。为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流调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抗疫志愿者等提供抗疫移动通信爱心流量包,给予教职工等特殊群体网络提速优惠等。另外我们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推出中小企业用户优惠加速计划。此外,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要推出低于公众市场资费的精准降费政策。

在城市物联感知方面,围绕公共安全、公共建筑和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智能、泛在、先进、互联、共享的物联感知体系,部署指挥城市物联感知终端千万级。

一是面向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领域部署可燃气体监测、烟感探测、温度探测、噪音监测、火灾报警、视频监控等感知终端;

二是面向大型楼宇、桥梁、地下管线等场所部署精密、灵敏的建筑安全、状态传感、射频设备、扫描感应等感知终端;

三是面向社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监护等方面规模化部署卫生医疗服务以及疫情防控“电子哨兵”等各类感知终端,推动智能表计等感知终端在供电、供水、供气的规模应用部署。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问题(二)

深圳近年来在卫星产业方面有哪些布局和举措?接下来会如何支持卫星产业发展?​

深圳一直高度重视卫星产业的发展,凭借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产业配套完善、体制机制灵活、国际化水平高等综合优势,前瞻性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重点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形成包括卫星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卫星应用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深圳委围绕卫星产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在去年5月,我委牵头印发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作为深圳推动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顶层文件,《工作意见》覆盖了卫星产业从研发设计到应用的诸多领域,涉及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建立行业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共 16 条“干货”举措。

例如,围绕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综合应用,布局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最高支持3亿元;

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高轨卫星最高支持2亿元、低轨卫星最高5000万元;

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最高支持3000万元;

围绕卫星和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融合发展及卫星应用核心技术环节,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最高支持1000万元等等。

政策扶持力度之大、服务程度之深远,体现出我市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决心和魄力。

二是在去年年底,我委围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工程研究中心、产品产业化、应用场景建设等多个类别,公开征集了一批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截至申报结束共收到各有关单位报来的230多个项目,社会各界的反响非常热烈。

三是就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卫星及应用产业项目制定具体申报流程,支持一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核心产品产业化、特色应用场景示范等类别项目,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卫星产业发展,加快把我市打造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城市。

未来,随着卫星在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生产制造、商业服务、科学研究、国防安全等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深圳市政府将根据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因势利导,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真招、实招”,不断引进和培育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卫星产业项目,推动深圳加速向浩瀚太空进军的步伐。

问题(三)

深圳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赋能行业融合发展和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方面的考虑是什么?

(1)在推进赋能行业融合发展方面,我们将贯彻落实工信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IPV6+应用创新行动以及市委市政府“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按照“分业施策、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实体经济、信息消费、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发力:

一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电力和智慧油气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是从促进信息消费着手,重点培育5G+新型信息消费和融合媒体,拉动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促进生活消费品升级;

三是以提升民生服务为本,重点加大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和智慧城市的5G应用创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继续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行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2)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方面,我们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抓好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机制,压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信息通信网络单元定级备案制度;

二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网络安全威胁的监测、防御、溯源技术能力,防范遏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全力保障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安全运行。深入开展安全防护检查与符合性测评、风险评估,督促相关运营主体整改存在的问题隐患,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三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深入落实信息通信领域数据分类分级、重要数据保护、风险通报、检测评估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聚焦新技术新业务的数据安全风险,推动开展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加快构建数据安全风险技术监测体系,保障信息通信领域数据安全;

四是推进网络空间共治: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流程清晰、高效顺畅、共建共享、共治善治的综合网络治理体系,持续加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公民个人信息滥用、骚扰电话、网络黑灰产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生态环境。

问题(四)

作为“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龙华区会怎么布局呢?

龙华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向来高度重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去年以来,我们在5G网络率先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龙华全区5G基站覆盖密度居全市前列。全区500兆以上宽带用户超过了19万户,已建成数据中心占到全市的12%;

(1)在创新应用方面,龙华锦绣科学园建成全市首个5G专网示范园区,美团基于5G的低空配送网络已经完成试验。

(2)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将全面贯彻“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战略部署,进一步突出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建立全市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的“1+N+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涵盖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多个领域,超30亿元预算助力企业突破数字化发展瓶颈;

二是加快数字赋能:依托全省首批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建设,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三是突出标杆示范:在重点行业领域挖掘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能复制推广的创新应用案例,为企业提供转型示范。前几天,我们经过层层选拔,从区内的优秀项目中遴选出龙华区2021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十大标杆案例,获奖名单已于3月23日正式公布,相关案例材料会后可以和大家分享;

四是引导生态要素集聚:截至目前,龙华区已累计培育引进3个国家级双跨平台、18家工业互联网省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和260多家软件企业,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落户龙华。

​总结:深圳是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一个城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新基建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今天发布的“行动计划”,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作为承担着先行示范使命任务的深圳,我们既有当下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火力全开,同时注重城市未来的基础性铺排和渐次的推进。

今天的内容可以说是上天入地、天地一体,有天上的卫星、也有地上的网络,技术含量非常高、专业性很强,但实际上每一项重大布局规划和建设安排,都和城市、和市民、和未来的产业、未来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都是指向一个更智慧的城市、更幸福的生活。

​全文如下:

深圳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泛在先进、高速智能、天地一体、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网络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成为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

——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全球领先。打造全国“千兆城市”标杆,建成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互联网,城市宽带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住宅小区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5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0%,打造一批万兆宽带接入示范产业园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超500Mbps,每万人拥有5G基站达30个,5G用户占比提高至80%。

——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加快国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布局,大幅提高国际通信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国际网络访问性能,改善国际互联网访问体验,不断优化我市国际营商环境。跨境通信试验区试点取得新突破,跨境光缆容量达到200T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0Tbps,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接入总带宽达到18Tbps。

——城市要素数字化能力不断增强: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公共建筑和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智能、泛在、先进、互联、共享的物联感知体系,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部署物联感知终端达千万级,物联网实现全域覆盖,车联网路侧设备规模部署,建设低空领域无人机空中感知系统。

——数据和算力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云计算、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互联互通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全面建成集约、绿色、智能、泛在、韧性的全市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累计布局数据中心支撑能力约30万个机架(以平均单机架功率6kW计),基础算力规模达到10.6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化集约化成效显著: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大受空间、电力等要素约束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统筹分配,创建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集约共享的发展环境,成为国内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共享典范。数据中心、基站等设施功耗明显降低,节能减排新技术和节能设备在新建信息基础设施中得到全面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赋能社会各领域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升级网络接入设施:

1.加快推进千兆光网建设:规模部署10G-PON光线路终端(OLT)设备,开展OLT上联组网优化及光分配网(ODN)改造升级,推动光传送网(OTN)节点向网络边缘延伸,加大千兆光网覆盖,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入企”,创建全国“千兆城市”。

推广实施光纤到房间(FTTR)、到桌面、到机器,支持家庭和企业用户升级接入终端,提供端到端千兆业务体验,全面支撑超高清视频(4K/8K)、虚拟/增强现实(AR/VR)等业务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超高速光纤传输、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的研发投入,适时率先开展50G-PON网络示范试点,有序推进万兆宽带接入能力布局。

2.建设高质量广应用5G网络:大力推动以多功能智能杆为载体的5G微基站建设,探索5G室内分布系统共享新模式,开展5G室内分布系统、5G行业虚拟专网及特定区域5G网络建设主体多元化改革试点,推进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大型商场和商业街、医院、学校、文体场馆、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以及特定场景下的深度覆盖。率先完成700MHz频段5G网络规模化组网,积极推动5G异网漫游,逐步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移动通信网络格局。

推进政务、交通、能源等领域以及物流港口、工业园区等场所开展5G专网建设,构建“公专并举、宽窄融合”的5G融合专网体系,提升5G融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建设1.4GHz、1.8GHz等频段的宽带无线政务专网和行业专网,支撑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地铁、机场、港口等应用场景,结合城域政务光纤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

3.推进“双千兆”网络行业融合赋能:支持基础电信企业结合边缘云下沉部署,推动4K/8K、AR/VR等新业务发展,通过应用牵引,促进用户向千兆光网和5G网络迁移。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面向不同应用场景和生产流程的“双千兆”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双千兆”优势互补的应用模式。面向市民关切的民生领域,推动“双千兆”网络与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行业深度融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千兆行业领域国家级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赛、大会、论坛在深举办,支持千兆行业应用推广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4.推动宽带网络精准降费:加快普及智慧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数字普惠民生服务,让市民充分享受信息社会红利。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实施千兆光网普及和百万用户全面提速计划,推动5G套餐资费逐步降低。

聚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降低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推出中小企业用户优惠加速计划。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低于公众市场资费的精准降费政策。

5.打造城市级高品质无线局域网:制定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服务规范,推动行政办事大厅、交通枢纽、医院、公园、文体场馆、公交地铁、商业街圈、旅游景区、产业园区、高等教育机构等公共场所WLAN升级,布局新一代的无线局域网传输技术,提供千兆接入能力,推动人员密集区域高品质WLAN全覆盖。

建设城市级WLAN服务管理平台,部署全市统一认证入口,实现全市公共场所WLAN“统一规划、统一认证、统一监管”。探索公共WLAN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持应用研发和产业化合作,鼓励引导商业WLAN纳入全市一盘棋管理。

6.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引入工业无源光网络(PON)、5G切片、软件定义网络(SDN)、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内外网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工业设备IP化改造,推广应用数控装备工业互联通讯协议(NC-Link),支持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提升工业现场“哑设备”的网络互联能力。

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鼓励基于5G技术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发展,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二)致力打造信息通信枢纽:

7.推进城域网优化升级:支持基础电信企业部署超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优化城域网核心节点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城域网出口带宽扩容。实施新一代互联网智能化升级,推进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从骨干网络设施向接入设施延伸,提高网络设备的统一化、通用化及适配性,实现网络能力的灵活配置。

协同推进面向5G业务的高效传输承载网建设,提升综合业务接入和网络切片资源的智能化运营能力。开展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建设全光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覆盖。

加速IPv6商用进程,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探索采用“IPv6+”等新技术在网络层提供端到端的确定服务能力,加快“IPv6+”技术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应用,争创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8.谋划布局国际信息通信设施:统筹谋划国际海底光缆及海缆登陆站建设,扩大跨境光缆容量和路由,提升深圳跨境通信传输能力和国际数据通信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跨境通信试验区建设,探索跨境数据流通试点,争取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节点等国家级通信设施在深圳落地。

支持持续扩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节点布局、企业连接数量及交换容量,逐步提升深圳互联网服务水平和互联互通网络层级,改善国际互联网访问体验。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互联网域名根镜像服务器等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9.完善内容分发网络节点:联合基础电信企业、广播电视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机构,统筹推进全市内容分发网络(CDN)扩容及智能改造行动,优化和完善CDN节点部署。

加大热点内容引入力度,积极利用边缘计算技术,构建云边协同、云网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互联网内容源向用户下沉,全面提升用户上网体验。面向4K/8K、云游戏、AR/VR、全景直播等应用的高传输、低时延需求,提升高频、高活跃度互联网应用内容本地供给能力,打造区域内容分发网络体系。

(三)加快构建物联感知体系:

10.部署面向城市公共安全的感知终端:面向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推进可燃气体监测、电气线路监测、烟感探测、温度探测、噪音监测、倾斜振动监测、水压水浸监测、火灾报警、视频监控等感知终端部署,推进音视频监控资源整合,支撑立体化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

11.部署面向城市公共建筑和设施的感知终端:面向大型楼宇、桥梁、地下管线等场所部署精密、灵敏的建筑安全、状态传感、射频设备、扫描感应等感知终端,推进公共建筑和各类管线全要素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

面向城市公共设施,综合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身份标识,部署状态感知和运行控制感知终端,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便捷化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公共设施和物业管理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12.部署面向城市公共服务的感知终端:鼓励企业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进红外人体感应、跌倒感应、一键告警、远距离感应等感知终端部署,提升弱势群体民生保障水平。围绕卫生医疗服务以及疫情防控,规模化部署面向社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监护的各类感知终端,实现医疗精准服务。

加大温湿度、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等感知终端部署,实现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的精准高效治理。推动智能表计等感知终端在供电、供水、供气的规模应用部署,提高居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

13.打造城市级物联感知平台:研究制定城市物联网感知终端建设标准或导则,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感知终端标识体系,完善统一编码和标准规范,实现终端身份的统一认证和有效识别。加快整合全市分散独立、碎片化、烟囱式物联感知资源,建立全市“统一感知标准、统一协议适配、统一设备接入、统一数据共享、统一应用支撑”的物联感知平台。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感知终端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与传输,推动多源感知应用,实现城市生产生活、城市管理运行的协同,提升城市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能力。

14.构建全域覆盖的物联网络体系:统筹NB-IoT、4G、5G和光纤接入网络协同发展,面向万物互联,灵活采用多样网络架构,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l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网络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LTE-Catl和5G迁移,有序退出2G、3G网络,积极发展低功耗广域网(LPWAN),形成空间全域覆盖的物联网感知网络体系,支持城市全要素智能感知终端的泛在接入。

15.推动车联网设施规模部署:统筹推进车联网无线通信网络、5G和城市道路管理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以车联网规模应用为导向,制定统一的车路协同通信标准,有序开展城市关键道路智能化改造,统筹推动路侧通信设备部署,逐步实现低时延、大带宽、高算力的车路协同能力,形成无人驾驶车规模上路的智能化道路环境。

加快智能传感、电子标签、交通信息控制设备等在道路、桥梁、信号灯、道路标识等交通设施中的应用部署,实现交通设施全部网联化。支持在机场、港口、园区等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开展自动驾驶接驳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清扫等场景应用示范,循序渐进推进高、快速路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试验。

16.建设低空民用无人机联网系统:鼓励开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民用无人机融合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推动民用无人机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安全防范、物流快递、地理测绘、环境监测、安全巡查等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无人机城市低空物流运营中心和调度监管平台,构建城市低空物流网络,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协同部署数据和算力设施:

17.推进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全市按照“一核两带边缘点”的总体布局,形成数据中心核心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支撑算力带,建立多层级数据中心集群体系,实现分类分级梯度布局,重点发展低时延绿色数据中心。

推动深圳数据中心与省内、港澳和西部地区算力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区域一体化算力协同体系。

18.布局边缘计算设施:面向低时延、高可靠应用场景需求,结合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应用实际,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

大力推动工业互联边缘计算和分布式存储技术发展,支撑制造业实时业务、智能应用、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敏捷连接。融合建设存算一体的边缘数据中心,推动边缘数据中心间的组网互联,促进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网络协同发展。

19.推动智能算力设施部署:加快建设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围绕社会民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服务等关键领域,统筹全市算力资源部署,面向“双区”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打造服务全国的通用算力中心和全球智能计算高地。

大力推进“云端”智能设施部署,推动面向训练及推理的计算芯片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提升大规模数据“云端”处理能力。面向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以及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鼓励建设满足复杂训练需求的开放计算服务平台以及提供知识图谱、产品优化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构建低成本的公共算力服务体系,提升算力服务调度能力和应用赋能支撑水平。

(五)前瞻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

20.加快建设区块链设施:鼓励领军企业建设自主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和开源平台,聚集区块链开发者和用户资源,打造一批行业级区块链服务平台,构建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应用高地。推动区块链设施超级节点、骨干节点建设,支持企业建设行业子链节点,实现链下数据、链间、上层应用之间互联互通,构建安全可控的区块链支撑体系。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的共同维护和利用。

21.布局卫星互联网设施:支持企业参与卫星互联网设施建设,推进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建设,加快在卫星制造、卫星系统运营和卫星应用等环节布局。

合理布局地面设施,探索卫星通信与地面5G、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构建无缝覆盖、安全可靠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形成卫星在智慧城市、安全应急、海洋通信、国际信息通信互联互通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22.培育未来网络设施:支持下一代光网络、可见光通信、第六代移动通信(6G)、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创新载体及相关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在深圳市5G试验网基础上有序开展6G潜在关键技术的前瞻性研究,适时推进6G组网及应用场景模拟试验。

加快融入粤港澳量子通信网布局,鼓励量子卫星地面站、量子保密通信网、量子互联网、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部署,推进量子通信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金融、电力、灾备等领域的试点和应用。

(六)全面夯实关键支撑能力:

23.推进多功能智能杆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统一规划建设多功能智能杆,实现主要市政道路以及重点园区、社区等多功能智能杆全覆盖。统一前端数据采集,建设城市级多功能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多功能智能杆和挂载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数据集成应用。

加快出台多功能智能杆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多功能智能杆创新场景应用示范,拓展移动网络、物联网、充电桩等部署,构建多功能智能杆产业生态。以路灯杆、交通信号杆、视频监控杆等为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合杆整治行动。

24.统筹关键资源的集约利用:统筹开展通信管道、通信机房等资源普查,加大通信管道资源整合,积极探索通信管道和通信机房运营新模式,构建具有功能融合、共建共享、网络化、体系化等特征的城市级通信管道和机房资源供给体系。

加大通信管道新建和扩建力度,利用城市更新改造契机统筹部署,重点推动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城中村、商务楼宇等建筑红线内管道或管井与市政道路通信管道的连通,解决好接入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建设通信管道智能化管理平台,推进通信管道资源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传统通信井盖的智能化升级,加大智能井盖、感知终端建设力度,实现通信管道的数字化管理。修订《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和完善通信机房总体布局。

25.深化电信设施共建共享:坚持集约利用、开放共享,统筹规划电信设施建设用地,出台电信设施共建共享指南及激励措施。统筹铁塔设施建设需求,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开展5G网络共建共享。鼓励通过同沟分缆分管、同杆路分缆、同缆分芯等方式实施光纤网络共建,通过纤芯置换、租用纤芯等方式实施共享。着力提升跨行业共建共享水平,积极探索通信和电力机房共建共享试点。

2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监管:强化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和综合能力监测,动态跟踪和掌握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状态,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决策水平,推动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改善。积极部署微型无线电监测站,开展监测设备升级改造,推进无线电频谱监测的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完善网站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核准制度,规范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资源注册使用。

27.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积极推动网络安全能力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督促相关企业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等级保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通信网络单元定级备案制度。建立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调配机制,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能力。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建立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认证评测、行业自律等机制,确保数据在开放共享中的安全可控。

28.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演习,提高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协同配合能力,筑牢安全防护屏障。定期开展符合性测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运营主体和社会各方合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全面提升。识别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摸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底数,统筹推动政府和行业企业网络资产、基础资源、威胁情报等数据资源汇聚,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态势感知、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的安全运行平台和指挥体系。加强网络、数据设施、算力设施等的冗余配置,提升资源弹性扩展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设立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小组,加强各区、各部门、各行业联动,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日常协调工作。

(二)强化多元投入:出台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对战略性、公益性、支撑性和保障性项目建设及配套服务的支持力度。统筹政府各类资金,灵活运用专项债、贷款贴息、基金、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财政和金融工具。

充分调动国有资本力量,推动信息通信领域国有资源整合,引导国有企业承担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充分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推动相关行业准入政策开放,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调动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

(三)夯实产业基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围绕深圳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和八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产业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

大力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支持未来网络研究机构、创新中心等构建产业生态平台,引入信息通信领域国际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加强未来网络领域技术交流合作,宣传和提升深圳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影响力。

(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交通、电力等规划衔接,保障空间及配套供给。借助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契机,同步部署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在能耗管理、用电成本等方面,出台支持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建立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用能指标体系。继续推动公共场所资源开放,为5G、千兆光网、机房、管道、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等建设提供便利。

(五)加强监督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立法,夯实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法律基础。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创造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聚焦“黑宽带”清理、“黑广播”打击、“伪基站”查处、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等工作,形成监管合力。

(六)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指标统计制度,研究制定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控和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建立市、区联动动态评估、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定期进行摸底排查及通报。

小编寄言
本站信息均为整理而来,如有侵权,欢迎点击文章结尾的 举报 进行反馈。
作者头像
肥猫快跑创始人

创业巴巴是一个以创业、投资为主题的网站,旨在帮助更多人的成功创业。

上一篇:新手创业怎么选择行业(新手创业该找什么项目)
下一篇:别走弯路了,今年养殖这十种动物“钱景最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