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许多企业加紧生产,完成订单交付客户,山丹县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走进3000多平方米的制衣车间内,几十台专业缝纫设备整齐摆放,机杼声不绝于耳,剪裁、熨烫、缝纫……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工作,伴随着缝纫机的运转声,一件件成衣在“俏缝娘”的裁剪缝烫下完成工序。“前段时间为甘肃建投、南京江南公交等客户生产了2.6万套订单工作服,这几天正在赶制东方安通、甘肃水投等公司的工作服,准备年前交货。”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肖生海介绍。
在江苏等地务工创业20多年的肖生海,开阔了眼界,积累经验,2017年他回归家乡造福群众,在山丹沃谷创业园成立了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建设36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引进自动化设备240多台,吸纳本地群众就近就业,主要生产校服、税务、工商、城管及工矿企业行业服装,产品远销江浙一带。公司除了代工生产职业工装,还创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海兰达服饰。2019年8月,该公司被认定为“扶贫车间”,2021年8月,转型为“乡村就业工厂”。
“我们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目前公司已有员工100多人,每月每人可增收1800到3000元。”从农村走出来的肖生海一直惦记着村里人,一心想着带动更多的人“鼓起腰包”。
今年34岁的李艳霞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她就想着就近有个事儿做,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上班。想什么,来什么,李艳霞的这个“小愿望”在海兰达实现了。“刚上班时,由于业务不熟练,出活慢,主要干一些简单的服装加工。经过不断学习,技能越来越熟练,收入也由最初的每月2000多元增长到3000多元,手头宽裕了很多。”如今的李艳霞已经成了公司的“元老”,不仅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能陪伴孩子成长,一家人过得欣喜而踏实。
同样喜上眉梢的还有吴莉。“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我不仅要接送孩子还要照顾老人。这个活轻,时间自由,接孩子做饭随时能走,等有时间了再过来做。计件制方式,有时候白天做不完,晚上来做也可以。从家里骑车四五分钟就到了,挺方便的。”吴莉告诉记者,她平均每天做100多件衣服,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拉链运动服类的简单些,一天可以做到一百七八件,复杂的衣服做100余件。不过不管难易,至少都在温暖的房间里做,以前冬天不找个事做没收入,找个事做挨冻受冷,真不容易。”吴莉对比今昔,只要人勤奋,就能挣到钱。
在该公司上班的薛霞也感慨:“很多残疾人在这里也能就业,别的地方找不上个活,很难的。公司不仅为留守妇女及轻度残疾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还灵活规定工作时间,方便照顾上学的孩子,大家都很感激,称之为‘娘家人’。”
海兰达“乡村就业工厂”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随着服装加工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加工订单,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的新平台。“我们当时回乡创业,把工厂建在这边,一方面是方便用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留守妇女,让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到钱。”肖生海说。
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公司一直坚持“质量第一、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致力于职工技能提升和扩大再生产,不断推进企业发展壮大。2020、2021年,分批对90多名职工进行了服装制作工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有意愿从事服装制作的劳动者提供精准的技能培训,在满足公司自身用工的基础上,由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县劳动市场服务中心、县妇联等推荐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2021年,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在新疆叶城山丹劳务基地建立分公司,新租用生产车间1800平方米,购置自动化设备200多台,继续扩大生产,新吸纳就业人员180多人,其中山丹籍务工人员50多人,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2022年11月,该公司代工生产的4000多套工装搭乘中非班列出口非洲。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发展壮大企业的信心,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让员工收入越来越高。”肖生海表示。(记者 陈海 谢利江 王将)
来源:张掖日报
编辑:陈建韬
责编:辛 昕
审核:赵战龙
发表评论